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yfwaji.com提供的《金海棠》完结+番外(第3/11页)
我们还没有自行研发出来前,海外最新的武器都采购一批回来投入军用,以防觊觎东方之人。”卫曦道。
“好。”——
永宁四年春,春闱结束,贡院开锁,考生们离去后,贡院再次落锁,试卷收到誊录室,由几十名抄手誊录,编号,将原卷封存,誊录的试卷则送往考官室,交由考官评定。
此次春闱,举人共一万一千人,录三千二百人,而之后的殿试还将刷下三分之一,尽管已放开了录取名额,却依旧竞争激烈。
前几道试题淘汰的人数并不多,最后的策问才是此次会试的重点,皇帝以选拔为题,便是要看看众多举人对于女举的态度,只有持正公平者方可录取。
仅策问这一试便刷下去六千余人,其中男举人占比过半。
几个考官看着其中一篇策问赞口不绝,“文章简练,却字字珠玑,表达的意思清晰,流畅,是这众多文章中,最绝的一篇了。”
“是啊,写这篇文章的人,心思缜密,不简单。”
众人将誊录的考卷交给了两位主考评定,“大人。”
卫曦与礼部尚书共同评阅,礼部尚书睁着老眼,“许久不曾见过这样有深度的文章了,士子们都被功名利禄懵逼了双眼,一味地用辞藻来堆彻文章,而忘了文章的本质,是向阅卷者传递心境,传达自己心中所想。”
“陛下一定会喜欢这样的文章。”礼部尚书摸了摸长须道。
卫儒看着誊录的卷子,觉得文风有些熟悉,只不过这是誊录的卷子,上面只有编号没有署名,作为考官,她们只能评定名次,剩下的将由有司负责,至揭榜方才知道人选。
“此人引经据典,借选拔,阐明时政,也是位大胆之人。”卫儒道,“尚书大人,觉得此卷,可位列多少名次?”
“会元。”礼部尚书道——
永宁四年,二月底,会试揭榜,于贡院门口张贴红榜。
天还朦朦胧胧,贡院门口就挤满了人,除了参加会试的考生,还有许多老人与少童。
待黎明的钟声敲响,礼部官员捧着红榜,几个衙役在栏板上糊上浆糊,将书有名次的红纸贴于拦上。
“永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会试揭榜。”
考生们蜂拥而至,在红纸上从头开始仔细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有人在榜头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激动不已,还有人在榜尾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喜极而泣,“皇天不负有心人,寒窗苦读,终于中了会试。”
“会试之后还有殿试呢。”有人便道,“等中了第,那才是值得高兴的。”
会试落榜八千人,顿时,贡院门口哭声一片,甚至遮盖了中试的喜悦声。
“有什么好哭的,没中还不是自己不行,而今陛下尤重教育,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竞争自然也越来越激烈,想要出人头地,还需更加勤学用功才是。”
一名丫头挤进榜前,她刚一抬头便看见了自家小姐的大名。
“天啊,小姐中会元了。”
“曹圆圆。”一众人看着会元的名字,其中有从金海来的人指着她的名字道:“此人是松江府的解元。”
“她竟连中两元。”众人惊叹。
而此时的会元得主,还在闺房中酣睡,直到丫头闯入,蹲在她的床侧小声道:“小姐,你中会元了。”
作者有话要说:
如有机会写民国,将来会重写。
第103章 传胪大典
永宁四年三月于奉天殿举行殿试,皇帝不临殿,仍由诸考官监试三千人齐聚殿内席地而坐。
“此次会试会元出身旧广安四姓的曹氏,乃卫宋一朝皇族外戚后裔名圆圆也是松江府的解元。”卫儒拿着会元的策问呈上。
“连中二元?”皇帝问道。
卫儒点头,皇帝便拿起卷子仔细阅览了一遍“总算有人明白,我出的考题是何意。”
就在二人讨论考生的答卷时萧念慈端着甜点走了进来。
奉天殿的考生还在紧张的写着试题,而内廷里帝后一家人其乐融融。
卫儒转身出去帮忙将甜点都端了进来,闻着香味道:“娘娘,好香啊。”
萧念慈从食盒里端出两碗羹汤,“先把这个喝了。”
“咦…”卫儒看了一眼紧紧抱住手里的甜点摇头,“那是什么呀,黑压压的。”
“养身的东西。”萧念慈道。
上一世皇帝被繁重的政事压垮了身体,这一世恰好她师从神医便提前开始着手替她们调养身体皇帝不再动怒后眼睛的颜色也不在变化似乎只要她安然在她身旁就能压制住失常的精神与情绪。
“对了,”卫曦道,“我和你娘娘准备去江南,朝中的事交给旁人又放心不下。”
卫儒听出了意思,于是道:“爹爹和娘娘该不会想把朝政丢给女儿,自己跑出去游玩吧?”
“这怎么能叫丢呢。”卫曦走上前,推着女儿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亲王监国,这叫历练。”
卫儒便揣起双手,将头一瞥,“爹爹和娘娘出去玩儿都不带女儿。”
卫曦俯下身,“乖宝儿…”
卫儒当然知道二人久别重逢后想要独处的心思,也知道母亲独自一人苦苦支撑的那段时间有多么煎熬,“那爹爹和娘娘去玩儿的时候可别忘了女儿,记得带礼物回来哦。”
“一定记得。”卫曦笑着保证道——
永宁四年春,殿试结束,明宋科举,仿旧制设弥封所、誊录所、对读所以及收掌所,以封卷、录卷、读卷、纳卷、评卷五道程序。
考生答完试题后,将自己试卷交给大殿中央的受卷官。
由专门的吏员对试卷进行弥封与糊名,受卷官收回并盖上戮印,随后送往弥封所。
弥封所内设数十弥封官,负责将收来的试卷进行折登、弥封、糊名与编号。
糊名后,由官员将试卷送交誊录所,誊录所中有抄手百名,将糊名编号的试卷一一誊录,誊录所中的抄手乃由士人充当,如文章中有作弊的暗号,誊录时便能察觉,也有效的杜绝了考生们的投机取巧。
誊录后,试卷交由对读所进行校对,查验誊录无误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发现是否有舞弊现象,最后交收掌所封存。
接着在进行改卷,誊录的试卷先交考试官评阅,考试官看中试卷后便向主考试官推荐,一些不好的文章,再初阅时就会被淘汰。
此次殿试,皇帝命诸翰林学士与礼部官员共同评定,由翰林院与礼部按照得分排列名次,前十名则送呈皇帝,由皇帝钦点出前三名。
由于誊录的试卷只有编号而没有名次,阅卷官与皇帝都无法知道答题者,为杜绝考生与考官之间的猫腻,保证科举的公平,阅卷前,皇帝特意召集了考官训诫。
“这两篇文章,皆是精妙绝伦,可从三千人中脱颖。”阅卷官们将十份誊录卷展开摆放在桌前,指着前两份说道。
“朝自松江沿海而起,结天下纷争,与民更始,陛下兴重教育,使百姓不再愚昧,此策合天下大势,不忘本心,为君王治国之道,陛下得此士,国朝之幸也。”礼部尚书荐道。
“卫王,你觉得呢?”皇帝问道礼部尚书身侧的卫儒。
卫儒上前一步,“陛下。”她拿起其中一篇文章,“论学识优长,词理纯正,臣更喜欢这一篇。”
两篇不相上下的文章,一篇编号一百三十七,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哇叽文学】 YFWAJI.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更好看的小说